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南中路37号在线配资平台哪个最好,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宋代祠堂,名为“萧氏四序堂”。
今年春节期间,大批游客前往潮阳观赏英歌舞。南方+记者在棉城的街道巷口穿梭,经过这座古老的祠堂时发现,祠堂大门打开,为众多游客提供了歇息的场所,展示了一代名门望族的热情待客之道。
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汕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潮阳作家协会主席萧涛生是萧氏四序堂29世裔孙。他告诉南方+记者,家族祠堂为族人所悉心保护,目前是省级文保单位,更是潮阳唯一现存的宋代乡校旧址。
四序堂
生祠改成学堂,传道授业800年
萧氏四序堂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据萧涛生介绍,南宋庆元元年(1195年),潮阳萧氏的始祖萧洵公自漳州莅临潮阳任知县,连任四任共十二年。他在任期间,清正廉洁,施仁种德,治邑有方,深受百姓爱戴。宋嘉泰四年(1204年),潮阳民众感激知县萧洵,为其建了一座生祠。本来,萧洵离任后,回乡心切。潮阳百姓跪地一再恳切挽留,他深受感动。最后萧洵留下来潮阳定居,把生祠改成学堂,免费为当地百姓子弟传道授业。难能可贵的是,该学堂不分姓氏,学子均都可入学接受教育,一时传为佳话。嘉定十四年(1221年),萧洵去世。他被奉为乡贤公祭祀,祠堂改为“萧氏四序堂”,而堂内和后院部分仍然作为学堂使用。
门口介绍
在谈及祠堂的名字含义时,萧涛生告诉南方+记者,“四序堂”涵泳着与天地同德,与日月同光,与君子同仁,与四时同序之意蕴。“序”即“庠序”,是古代对“地方学校”的称呼。“四序”也有集“诗、书、礼、乐”四大类之含义。
四序堂
南方+记者在四序堂看到,这样一座保留着宋代建筑风格的祠堂,厝脊装饰是龙头凤腹,庄严大气,大门屋脊上有古代皇赐“恩荣”牌匾,中堂则满楹都是古代圣旨。“名门望族”牌匾可谓名不虚传。
四序堂现存的石刻以明、清、民国遗存为主,有石柱、石柱础、壁肚画、屋脊饰品、碑刻、题刻、石槽、石盆、练武石等数十件,石刻种类集中,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祠堂现存书法艺术品也不少,多出自名家之手。
优良家风传承多年,后代能人辈出业有所成
漫步四序堂,可见该建筑坐东向西,三山门上匾额书“萧氏始祖祠”,背书“兰陵世胄”。建筑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,三壁联,三进厅,配龙虎天井二个,前天井一个,左右包厢各具厅房,通连穿堂,是古代宫殿式结构。
四序堂
堂内梁架威仪大气,主次严谨有序,空间高敞透明,柱石、地砖、陶垂壶、木雀替等均采用原部件或复制件,呈现着明、清建筑特色。厅门、龛櫈均保留潮汕独特工艺的金漆木雕,屋脊泥塑走兽,两端更饰泥塑龙头多个,壁肚石刻,工艺精湛,油彩庄重,地方特色十分鲜明。
四序堂内景
“文宣孝悌武振纪纲功报朝野,智循古风勇拓基业德泽礽云”,四序堂大厅两侧这副对联,仿佛在向群众无声诉说着潮阳萧氏家族传承优良家风的绵远历史。
这种文化推动形式,不仅激励了一族子弟的精进,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兴盛。
据《潮阳县志》记载,从宋至清代,洵公裔孙登进士23人(其中武进士6人),中举人47人(其中武举人17人),制举、辟荐4人,五贡(岁贡、例贡、恩贡、拔贡、副贡)68人,职官39人,旌义48人、封赠51人,贡监生等166人。萧涛生介绍道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海内外洵公裔孙们,更加意气风发,紧跟时代步伐,奋力拼搏,业有所成。
现存石刻
超过一百个分祠,大力传承祠堂文化
根据新修的《萧氏族谱》所载,四序堂之下有105座分祠,遍布潮阳、海陆丰各城乡,可见萧氏家族人丁兴旺。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以总祠为主干,各个分祠为旁支的庞大宗族祠堂网络体系。共同的祖先,共同的姓氏,把这个网络联系成为一个“有机体”。
萧涛生告诉南方+记者,萧洵过世后,一代代后人秉承祖荣,不管富贵荣达还是拮据惨淡,四序堂世世代代为乡校授课场所,书声朗朗传承近800年,除中间一段时间收归国有外,其间从未间断过。
萧氏乡校改为“汕头市潮阳区城南第五小学”后,四序堂及萧氏后人仍心系一脉相承的教育传统。
石刻
2001年,四序堂裔孙秉承洵公遗训,兴学育才,集资兴建“萧氏四序教学楼”。原堂址作为萧氏宗亲联谊总会及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办公地。
汕头市潮阳区城南第五小学
2002年4月,因旧城改造,四序堂裔孙踊跃集资,在有关部门及文物专家的指导下,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和理念,对该堂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全面修缮。现祠堂连厢包总面积2385平方米。
多年来,萧氏四序堂遵循千年传统,扶贫济困、助学助医、赈济灾区,为社会传播爱心与正能量,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慈善公益力量。
萧氏四序堂还组织人员,参与潮汕名贤萧端蒙墓的修复、保护和史料整理工作,发动力量并投入精力参与先祖漳州萧状元墓的维权和修缮工作,为传承祠堂文化出一份力。
南方+记者 沈丛升
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在线配资平台哪个最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