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交流平台 1997年,81岁高龄的卓琳参加香港特区庆典,随后的一句话令人泪目_邓小平_工作_事情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1:48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股票交流平台 1997年,81岁高龄的卓琳参加香港特区庆典,随后的一句话令人泪目_邓小平_工作_事情

1997年7月1日股票交流平台,是一个令无数国人都倍感振奋的日子,这一天,香港回归了。

不过,作为促进香港回归的最大功臣邓小平却在香港正式回归前与世长辞,这也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,没有在生前看到祖国收复的失地。

在香港正式的回归仪式上,已经81岁的卓琳作为特别嘉宾,出席了此次庆典,当大家看到了老人的身影后,会场内热烈的掌声也经久不息。

卓琳和邓小平的爱情故事,也堪称为典范,大家也知道,卓琳的到来,也是为了弥补邓小平生前的遗憾。

站在伟人背后的“红色大姐”

卓琳和邓小平相识,是在1939年的延安。

那会,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,而卓琳则在公安部工作,邓小平他们也经常会来到公安部来。

展开剩余91%

根据卓琳的回忆,或许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邓小平就对卓琳有了意思。

邓小平找来了一个延安的朋友,让他去跟卓琳谈谈,不过那个时候卓琳还是回绝了,她觉得自己年纪比较小,不想着这么早结婚。

不过,后来邓小平又两次找上门来,卓琳听了他的相关情况和理想后,觉得他还不错,是个知识分子,想想自己也有23岁了,于是就同意了这门婚事。

在杨家岭毛主席的窑洞前面,他们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,几天之后,夫妻俩就共同离开了延安并奔赴前线,卓琳也渐渐理解了丈夫的目标,并始终支持着丈夫的工作。

其实,卓琳身上表现出的优雅和知性是有来头的,她的父亲是云南有名的“火腿大王”,不过从小,就从周围的很多事情中感受到了女性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,于是也有了反抗意识。

从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到革命战士的转变,卓琳也始终无所畏惧地接受着战争的洗礼,她的头三个孩子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的,也忍痛交给了老乡们照顾。

1952年,邓小平调到北京工作,卓琳也带着全家来到了北京,那会,邓小平也给她提出过要求:

不要到外面去工作,这也让别人难办,也千万不要去出什么风头。

卓琳也深知邓小平的用意,牢牢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,于是她也拒绝了很多外面单位的工作邀请,一门心思给邓小平当秘书。

他们俩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区别,不过在面对共同的理想时,却在内心深处保持着一致。

邓小平的人生也曾充满变数,而卓琳始终都陪伴在一旁,用实际行动给他最大的支持和关爱。

去江西的时候,卓琳只带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,却将邓小平平日里要看的书装了几箱,他们在拖拉机厂劳动,距离住的地方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要走。

一次,夫妻俩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条小道,走得次数多了,竟走了一条小路出来,后来的人们称这条道为“邓小平小道”。

当邓小平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任,卓琳也始终陪伴在丈夫的身边,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,她都会辅助好丈夫,照顾他的身体。

在家中的日子里,卓琳也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心人物”。

邓小平的工作,也主要是对外,卓琳始终认为,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里的事情管好,也把孩子们看管好,不让邓小平去过多关心,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好本职工作。

家里的开支都由卓琳去计划和执行,邓小平对此也从来不多问。

邓小平爱喝龙井茶,也喜欢抽点烟,卓琳平日里非常节省,可对于丈夫却舍得开支,每天下午,她都会砌好茶,端到丈夫的桌子前,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也形成了一种习惯。

她对邓小平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,包括平日里穿什么样的衣服,盖什么样的杯子,夫妻俩两人几十年来,就没有红过脸。

在邓榕写下了《我的父亲邓小平》后,也有媒体找上门来。

话题很容易就谈到了邓家的事情,邓榕说:

“在作者一栏种写着我的名字,可它却凝聚着全家人的心血,全家人人人都在动手,为的就是搜集父亲的资料。

母亲对我的写作非常支持,而且有些问题只有她知道,我把这些事情用笔写出来以后,她老人家还会再次认真审读,她也告诉过我,历史的问题,容不得一点马虎。”

晚年的卓琳,也对于生死问题看得非常坦然,她曾和子女们讨论过自己的后事,她说:“将骨灰给撒掉就行了,别麻烦国家了。”

同时,她也希望捐献出自己的角膜。

邓小平逝世后,卓琳也一直沉浸在绵绵的悲痛当中,相伴了多年的身影离她而去,对她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。

她也将所有的亲戚和孩子们召集在一起,对他们说:

“你们的父亲去世了,她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个国家,也都贡献给了国家,我们作为他的亲人,也要像他那样。

不能提出非分的要求,只能低于中央给的标准。

当年和姐姐们出来,心里也有着目标,为了国家的未来,你们的父辈没有为了个人的富贵活着,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奋斗了一辈子。

你们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,做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情。”

国人同样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,卓琳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那就是以中央的标准为准,自己家中没有什么多出来的要求了。

在家中,卓琳将丧事从简,家里也没有设置灵堂,只是将邓小平的书房简单布置了一下,这样也方便亲友们前来悼念。

而邓小平,早已成为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,他也提出过自己的愿望:香港回归以后,他也要到自己的土地上去走走看看。

可惜的是,邓小平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便离去了,接下来的路,则由相濡以沫的卓琳帮他来走完。

出席香港特区庆典

“香港回归祖国日,家祭不忘告邓公。”

这句被改编的诗句,寥寥几句话,便能道出无数海内外中国人的心声。

邓公曾说过:“我争取活到1997年。”

其中的用意,所有人都明白,这位为革命奉献了整个人生的英雄,从战争中走来,香港回归,也代表着中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纪元,这是历史性的一刻。

回归大典上,会场上响起了这样一句话:在香港举步迈向这个新纪元的时候,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,追念尊敬的邓小平先生。

正是在邓小平的构想中,实现了一国两制,这对于当时的香港来说,也是最好的答案,邓小平的眼光是超前的,也是充满了智慧的。

1997年7月1日,81岁高龄的卓琳女士代表了邓小平,参加了香港特区成立庆典。

卓琳同样也是一位革命战士,不过她的奋斗之路,更多也是和邓小平绑定在一起的。

这一切意义重大,她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看到这庄严的一幕。

当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董建华介绍卓琳的时候,会场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。

他说:“那么,我代表香港人士,对卓琳女士能够来香港参加回归的盛事,表示热烈欢迎。”

从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来看,当时的卓琳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这位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伟大女人能够出席回归大典,也是弥补了邓小平的遗憾。

卓琳说:“老爷子,香港回归了,你含笑九泉吧。”

这句话的背后,包含着几十年的感情,让人泪目,不仅有家,更是从国的角度。

每年,到了邓小平的祭日,卓琳也会提前买回来一些花瓣:“老爷子,我来给你撒花了,听见了吗。”

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卓琳也直言道:

“他去世了,我们全家人都感到非常悲哀,但是这是自然规律,谁也没有办法,每年他的生日,我们全家人还是像往常一样,大家一起去给他过生日来纪念他。”

心中带着对丈夫深深的眷恋,卓琳的晚年生活,也有儿孙们的陪伴,这是非常幸福的。

早饭过后,卓琳会坐在收音机旁边听听京戏,这也是她一生的爱好。

曾经在儿时,家里就有着一部老式留声机,她也收藏了一些京剧名家的唱片,放学后,她就会听上几遍,几十年过去了,她对于京剧的热爱始终如一,电视上如果有戏剧节目,她也一定要观看。

同样,邓小平在生前也格外爱护着国粹艺术,也支持卓琳看戏,每次去看戏的时候,卓琳都会向邓小平“请假”,至于她要去哪,邓小平心里也是清楚的。

看完戏回来后,看到老爷子没有睡着,卓琳就会给他介绍李少春等人的表演是如何精彩,怎么收获了全场的喝彩。

只要是有可能,卓琳也会和邓小平一起看戏,因此邓小平也对很多剧目很熟悉,比如《白衣渡江》和《柳荫记》等。

卓琳在平日里也喜欢听听历史方面的评书,没事的时候也会专门听上几段,她也尤其是喜爱《红楼梦》,其中一些精彩的段落,她还能够背诵下来,并且多次为“红学”的研究捐款。

晚年的生活,卓琳除了立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外,还想方设法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点事情,有一次,还和姐姐一起给家乡写下了信件:

我们虽然离开了家乡数十年,但对家乡人民依旧念念不忘,尤其是儿童的教育问题,这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事情,我现在年龄大了,常常以不能为家乡多做贡献而感觉到内疚。

随信件而来的,还有2600元。

2009年7月29日,卓琳在93岁的那一年,也追随丈夫而去。

发布于:天津市